华西药学杂志

14位药学院长谈科研转化:高校创新势力的崛起

国内的医药科研事业发展到如今,早已不再是对国外难以望其项背的时代。在上一波海归大潮中归国的华人学者,加上中国本土培养的科研精英,逐渐构成了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带动起中国的科研事业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水平文献、高价值专利层出不穷。

然而与卓越的研究成果相对的,却是尚不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发表的研究成果、申请的专利被束之高阁,无法被应用到产业中。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让这些科研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让学术不再停留在实验室中。

同写意举办的金鸡湖科学家论坛暨第三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大会上,一场主题为“产学研合作”的论坛聚集了多位高校药学院院长。院长们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分享给了所有的听众们。

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 顾臻

确实在高校里面,有时老师们书架上发的文章和货架上卖的产品会存在关联度不强的现象,所谓的“两张皮”。我们最鼓励、最希望看到的是实验室里的创新研究能不断往前走,最后想办法用到临床、转化出来。但是必须指出,相比转化,高校老师的主要任务还是创新研发,而且要给予空间让他们去自由探索,最后能转化出来成产品实际上是“超额完成”,因为当中需要有完整产业链的很好对接,包括资本,很多必须在校外的平台上完成。

当然关于如何促进老师们的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里面有一件事是可以做的,我们不能说老师必须要做成果转化,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源头创新尽量在最初设计方案的时候最好就考虑到将来的成果转化。比如说与药物制剂相关的创新,一开始就可以选一些生物相容性比较好的材料。尽可能“一张皮走到底”。

苏州大学药学院院长 镇学初

大学老师创业,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往往羞于谈钱,缺乏企业管理思维。这个方面我觉得需要有机构或第三方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个非常的重要,比如企业的薪酬体系怎么去建。我们有些大学老师创业阶段往招聘自己毕业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是,老师觉得这个是我的学生,提供的薪资就比同行低不少。这就会是问题。既然在做企业,就得去按企业的体系去做,但是需要有人培训和辅导,有专门的机构来给我们的老师在创业早期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李志裕

我们这几年跟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是直接和企业合作产品,另一方面也把企业引入进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我觉得企业和学校有很多的资源可以互补,很多的工作可以和企业学校联合起来,包括经费、平台、人力等各方面互相协作,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我们希望有企业可以和我们进行联系,推广我们学校的项目。我们每年都会征集学校里面的科研项目跟企业进行集中沟通,集中学院的力量来推动老师的科研转化。以前学校的老师都是个体户,自给自足。现在我们在假期请很多的企业过来,把我们学院待转化的科研项目推荐给企业,以学院的力量推动转化。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尹莉芳

产学研最好的方式能够把“两张皮”统一,让基础研究能够服务于应用。我在大学既做基础研究也做产业化,确实有一定的对立性,但实际上是可以在作基础研究的同时把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学校有创新的想法,能够容忍一定的失败,那么在学校就能够做一些孵化工作。

我这里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第一个是人才的培养,我们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够为工业界培养人才,所以我把我的药学审评思路分享给了很多学生,企业也非常愿意聘用我们的学生。第二个就是培养新的思路,我们也能够解决一些科技的痛点,尤其是我们药科大学,责无旁贷的要推动制药工业的产业化,而不只是挂到墙上看的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 张翱

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成果转化试点高校,体制较好,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职务发明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上海交大药学院始建于2000年,经过20年的发展,在体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的重点是围绕我国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聚焦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和产学研的瓶颈问题进行布局。因此,我们正在积极进行前沿学科的人才和项目布局,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完善转化体系,摸索一种全新的创新转化模式。

上一篇:华西主任领衔坐诊?假的!这家医院被罚129万 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