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药学杂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溃疡例

0 引言

消化道溃疡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多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等位置。作为慢性溃疡,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青年患者数量相对较多[1]。消化道溃疡患者发病期间,多具有腹痛腹胀、全身乏力等症状,常使用西药治疗[2]。文章抽选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救治的60 例消化道溃疡病例,基于病例数据对比结果评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抽选2019 年01 月至2019 年11 月救治的60例消化道溃疡病例,等额划分法纳入结合组与基础组(n=30)。基础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5~62 岁,平均(38.)岁。结合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5~63 岁,平均(38.)岁。两组基础数字比较无明显区别,且病例与家属均资源参与项目研究活动(P >0.05)。

1.2 方法

基础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睡前口服治疗。铝碳酸镁片1g,三餐后口服治疗。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mg,三餐前30min口服治疗。结合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治疗。黄芪、乌贼骨各25g,炒白芍35g,白术30g,鹿角霜、防风各12g,炒谷麦芽、浙贝母、蒲公英、百合、桂枝、木香各15 g,元胡、生甘草各10g。1 剂/d,早晚2 次水煎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4 周为1 疗程,持续治疗2 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对比病例恢复情况及药用安全性。痊愈:病例溃疡症状消失,病灶消失;好转表示患者溃疡病灶面积减少1/2 以上,但是未达到痊愈标准;无效未达到上述条件(症状改善率=显效率+好转率)[3]。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20.0 统计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合组与基础组病例的症状改善率比较

结合组病例的病情转归率是96.67%,基础组病例的病情转归率是83.33%,结合组的症状改善率较高(P <0.05),详见表1

表1 结合组与基础组病例的症状改善率比较

2.2 结合组与基础组病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结合组、基础组病例治疗后各出现1 例、6 例不良反应,药用安全价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详见表2。

3 讨论

消化道溃疡的疾病诱发机制比较复杂,当前多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时间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遗传因素及饮食因素等密切相关[4]。患者的胃黏膜受到损伤,胃酸分泌过多。临床治疗需要控制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

表2 结合组与基础组病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质子泵抑制剂是临床常用的抑酸药物,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能够促进患者的溃疡的快速恢复。消化道溃疡患者多合并存在消化不良的症状[5-6]。联合使用多潘立酮等促消化药物,能够提高患者的胃动力,促进患者胃排空,有助于患者溃疡面的快速恢复。西药能够快速控制消化道溃疡患者的病症,但是多需要长时间用药控制,病患易于出现不同程度副作用反应,对其肝肾功能状态不利,且患者可能会在停药后复发,或者形成耐受性反应。

消化道溃疡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呃逆”、“痞满”等范畴,脾胃虚弱为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的外在诱因。中焦虚寒,肝胃气滞、升降失常为主要发病机制[7-9]。《金匮要略》中黄芪建中汤方的宗旨即“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中必以温”。临床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和里缓急、消痞止痛为主。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君;白芍、桂枝温阳散寒,缓急止痛;木香、元胡舒肝理气止痛为臣;浙贝,乌贼骨制酸止痛;百合甘寒益胃,公英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在中西药联合使用的方式下,能够快速发挥药物的协同效果,在控制、抑制胃酸的基础上,对患者胃黏膜也能够形成保护效果,预防患者治疗期间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10-14]。

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结合组病例的病情转归率是96.67%,基础组病例的病情转归率是83.33%,结合组的症状改善率较高。在药用安全性比较方面,结合组、基础组病例治疗后各出现1 例、6 例不良反应,结合用药下安全价值较高。结合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96.67%,基础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83.33%,结合组的症状改善率较高。同时结合组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不良反应,基础组患者治疗后出现6 例不良反应。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的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溃疡的效果较好,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15-17]。

上一篇:四妙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下一篇:没有了